浙江建设人勇为改革开放前沿排头兵系列报道(金华篇)
金华的水,令多少金华人为之自豪,也令多少外地人为之羡慕,乃至在此定居,更令多少游子对金华梦萦魂牵,不离不弃……金华水务人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以水为载体,发展水事业,积硅步,汇点滴,不畏难,永向前,不断满足金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当好新时代的水务人。
为有源头活水来
——记金华供水事业改革发展历程
几年前,一批取自中国的水被送到比利时权威水质检测机构检测,在98项检测指标中,大部分水样本后都写着“OK”;金华双鹿啤酒厂送去的金华自来水,得到的评价是“Very good(非常好)”。
金华自来水水质好,不仅是金华人的骄傲,也是众多到过金华的外地人的共识,凡是喝过的人都会翘起大拇指。说起金华的好水,美好的例子说都说不完。
金华“新三宝”中的“一宝”
金华老年大学的老干部们总结出了金华“新三宝”:自来水、老年大学、金华公交。为此老干部张经华为金华的自来水配了诗画,画的是一位笑眯眯的老人拿着水杯在有滋有味地喝水,上书“沙畈水库风光好,山清水秀听松涛。喝了沙畈纯净水,老汉九十不觉老。”而在本地网站“金华19楼”,众多网友对“金华在中国十佳宜居城市评选中胜出”进行评说,在“说说你最喜欢金华的哪一点”中,网友们列举了14条理由,其中5条都是称赞金华的自来水水质好。一位已做了金华媳妇的外地人曾与一位温州经商的朋友聊天:千万别到金华做房顶水塔的生意,肯定没钱赚,因为金华饮用水源优质,供水稳定……
截至今年统计,自“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排行榜设立以来,金华已9次上榜。此外,金华还5次蝉联“中国十佳和谐发展城市”榜首。这些殊荣的获得,城市自来水水质好、服务佳是一个重要的上榜原因。甘甜、纯净的金华自来水,正如在金华市自来水公司创业50周年大会上金华市领导所言:金华的自来水是金华城市一张“金名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金华的水,既得益于自然造物的垂青,也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金华供水人的锲而不舍,创业奉献……
但在往昔,金华供水却不是这样的。在金华市区未建水厂前,居民饮用江水、井水和雨水,靠人工肩挑手提。1959年,开始筹建自来水厂。1961年2月,金华县第一座集中供水企业——金华自来水厂正式供水,那时水厂日供水能力仅有5千立方米。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金华市城市不断扩展,经济持续发展等原因,金华开始了新一轮宏大的城市建设,这给金华城市供水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期间金华市自来水公司为解决供用水矛盾,及时进行扩建和新建水厂。
截至1993年7月,金华市区已有以江水为水源的东市街、河盘桥和山嘴头3座水厂,形成三足鼎立的合理供水格局,日供水能力14.5万立方米,实现了金华城建成区100%供水,市民用水便利,并能满足金华城市发展供水需求。
江水改水库水实现质的飞跃
但随着金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及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金华城市供水矛盾又凸现出来,并且金华江上游的水质污染逐年严重,特别在伏旱和枯水季节,江水的水量、水质皆不能保证,在金华市及各级部门的重视下,开始实施山嘴头水厂及金兰引水第一期工程,准备将饮用水水源由江水转换到水库水。
1998年5月1日,金华市自来水公司山嘴头水厂开始引用金兰水库发电水,处理后向市区江南片供水。1999年1月20日,公司东市街水厂、河盘桥水厂取用沙金兰水库水。自此,金华城区全部用上水库水,水库水供应率达到100%。此后,公司在浙江省组织开展的历次水质检查中,自来水质量一直处于全省前列,金华城市供水水质实现了质的飞跃。
2001年8月9日,公司金沙湾水厂一期15万立方米/日供水工程完工,与市区管网并网试供水(三座老水厂同时停用,作为备用水厂)。2005年7月4日,金沙湾水厂二期工程建成投产,公司共达到30万立方米/日设计供水规模。金华市仙源湖水厂厂区工程于2015年4月份动工建设,于2016年6月30日通水试运行。水厂建设规模为25万立方米/日,以安地水库作为供水水源。这与金沙湾水厂互补形成双水源地、双供水厂互联互通的供水模式,进一步提高了金华市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的安全可靠性,同时也为金华市金义都市新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用水的有力保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仙源湖水厂建成通水,意味着金华市区迎来沙畈和金兰水库、安地水库“双水源”共同保障,金沙湾水厂、仙源湖水厂“双水厂”相互补充的供水新格局,设计日最大供水量完成了从30万立方米到55万立方米的新跨越。无论是大幅提升的供水能力,还是双水源的供水安全保障,均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也有力促进了金义都市区的快速发展。
优质“大水缸”与新时代水务人
人们在享受优质水的同时不禁会问:金华的自来水为什么会这么好?
首先,全市上下全力维护水库原水水质。金华市区饮用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涵盖沙畈、金兰、九峰、安地等4座中型水库,集雨面积85.6万亩,总库容约3.3亿立方米。为了保护好“大水缸”,政府不仅拆除了污染源,限制环保以外的工业企业发展,禁止产业养殖,甚至禁止农户家禽家畜的散养,而且大力推进生态移民等等,用最严格的举措来保护饮用水源。如今,沙金兰区域水质常年保持Ⅰ类标准,饮用水达标率连续9年保持100%,水库成了金华70万市民赖以生存的饮用水源。
其次,金华市自来水公司采用先进的制水工艺。公司的金沙湾水厂是浙江省第二家现代化水厂,仙源湖水厂和金沙湾水厂一样都采用目前国内外较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全自动控制设备,实现全程自动化控制。洁净的水库水进入水厂后,公司实行严格的水质监测,出厂水水质的各项指控完全达到甚至部分项目指标优于国家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第三,加强供水管网管理。为保证出厂水水质不受二次污染,近年来,金华市自来水公司进一步加强管理,采取了加强安装质量、在新管道敷设和旧管道(水泥管或镀锌管)改造中采用优质球墨铸铁管等措施保障管网水质安全。通过不断努力,甘甜的自来水受到用户的肯定,树立了金华自来水一流水质的品牌。
金华市自来水公司不仅生产优质的自来水,也做到优质服务用户。在“让用户满意、让政府放心”供水服务理念指导下,用户遇到用水问题,热线电话24小时有人值班接听,维修人员、车辆随时待命,并实行了一系列的便民措施。自1994年以来,公司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建设系统行风评议、职业道德建设和文明服务示范点、文明行业示范单位等各类荣誉逾百项(次),公司还被评为全国建设系统文明行业示范点,浙江省“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创建工作示范单位,2017年12月被评为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先进集体,树立了金华自来水优质服务品牌。
2018年,金华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实现国有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部署要求,4月28日正式揭牌成立金华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这标志着金华水务事业迈入集团化、市场化、专业化运作的新阶段,金华水务人将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以水为载体,发展水事业,积硅步,汇点滴,不畏难,永向前,不断满足金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当好新时代水务人。
改革开放40年来,金华市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加大园林绿化,改善城市环境,现如今金华处处披绿装、展新颜,金华老百姓居住环境日益舒适。尤其说起金华园林绿化的变化,每个金华人都有发言权,和过去相比,金华的园林绿化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金华园林人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下,给金华大地描绘出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绿色画卷。
园林见证发展 绿化普惠百姓
金华人绘就“国家园林城市”绚丽画卷
在上个世纪,金华城还没有多少绿色,当时的公园都没有免费开放。金华以创建园林城市为目标,加强谋划,2003年编制了《金华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确定了“一核两山、三环三轴、六楔八园”的绿地系统结构。此后,全市紧紧围绕这个绿地系统格局,突出山水园林城市特色,2017年12月,根据总规再次对《金华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修编,对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布局进行了调整,使公园绿地布局依据发展现实更趋合理。
所谓“一核两山、三环三轴、六楔八园”,“一核”是指由五百滩和燕尾洲公园及周边水体两岸绿地形成的城市绿肺,是市中心也是绿化、景观的核心;“两山”是指北山以双龙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形成的绿色屏障,南山的石门生态园区;“三环”是指由城市内环、二环、外环道路绿化及两侧控制绿带构成的城市绿色廊道;“三轴”是指义乌江、武义江、金华江三江六岸绿带形成三条放射状的城市绿轴;“六楔”是指延伸入城市的6个生态绿楔;“八园”是指城市片区中的8个主要公园。
为实现“一核两山、三环三轴、六楔八园”的目标,多年来,金华市根据《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要求,结合金华实际,做好绿化文章。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按照“节地、节水、节材”的要求,大力推进节约型园林建设;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养护中,引入海绵城市理念,通过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推动生态廊道和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庭院绿化建设,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注重绿化用地面积的控制及绿化植物的选用、搭配和造型,主要街道逐步形成“一路一品、一街一景”的景观效果;抓好铁路沿线、“三江六岸”绿地、尖峰绿地建设;同时,还对省道、国道及高速公路两侧地段进行防护林带建设。
经过一系列努力,2013年,金华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到2016年底,金华建成区绿地率达38.07%;绿化覆盖率达40.0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74平方米。金华园林式单位有83个,绿化达标单位有220个,市区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100%。“一核两山、三环三轴、六楔八园”这一绿地系统格局也已经基本形成,“三江六岸”的绿化系统贯穿金华,而“八园”也扩大到了如今的34个公园,市区“走出500米就有一片公共绿地,逐渐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绿色园林网络,市民植绿、爱绿、护绿蔚然成风,绿地认建、认管、认养效果显著。
金华城区原本散落的多个江景公园,经过精心规划,通过串联的方式,打造成了最具金华特色的“三江六岸”滨江景观带,充分展示了金华城的江景之美、生态之美。近几年,在金华市区“三江六岸”,长37公里的临水岸边建起了60米至200米不等宽度的绿化休闲地带。婺州公园、黄宾虹公园、假日公园、燕尾洲公园等16个各具特色的公园串起了金华城市绿化长廊。从时代花园向东延伸,行人游步道和绿廊互相串联,形成总长约6.5公里的绿廊风景线;在江南沿岸,也有一系列与之遥相呼应的公园,它们连接成金华江南岸的绿色长廊,从河盘桥头到洪坞桥头约5.5公里。其中婺州公园、八咏公园、清风公园、樱花公园、五百滩公园、体育公园、月亮湾公园、假日公园、梅园等等,都是“三江六岸”景观带的重要节点。
金华市区的林荫道路、街头绿地景观日渐优美,随时随地都沁人心脾。马路里附近的文昌园、将军路附近的将军园,这些绿地虽然规模不大,但在人流密集的市中心随处可见,住在附近的居民随时可以来走一走、坐一坐,赏心悦目。金华市区的众多道路两边绿树成荫,仿佛走在一个大森林。特别是江北的一些老街道,路两边都是粗壮的法国梧桐,枝叶茂密,两边树木枝叶互相交接,在夏日,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绿色遮阳伞,在冬天树叶掉落,给阳光恰到好处地留出位置。
近期金华又启动了“城区街头绿地景观精品化改造工程”,自2018年起,分3年对市区100个街头绿地进行精品化提档改造,通过在街头绿地提档改造中引入带有金华元素的雕塑小品的方式,体现金华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进一步展现金华丰厚的地域文化底蕴,提升街景绿地的景观效果,提高城市品位。
今后,金华园林人将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进开展精细化园林绿化养护工作,加快推动浙中生态廊道建设,努力为共建美丽金华、创造美好生活作出更多新贡献。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中国进入了一个历史新时期,东阳城市建设开始谱写新的篇章。40年的改革开放,使东阳的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9年成功实施的红椿巷区域旧城改造工作,成了东阳改革开放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成果。
阳光总在风雨后
——东阳市红椿巷区域旧城改造攻坚回顾
2009年7月,东阳市全面启动的红椿巷区域旧城改造工作,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情况最复杂、矛盾最多、难度最大的旧城改造工程。拆迁区域总面积约23.35公顷(含350亩),其中国有土地约180亩(12公顷),集体土地约170亩(11.33公顷),涉及拆迁户1400多户,房屋面积35万平方米。正是由于全市上下的艰苦努力,红椿巷区域旧城改造拆迁工作一路顺利推进。
截至当年9月30日,1326户内屋拆迁户中,有1313户完成了签约,签约率达99.01%,81%的内屋住户完成腾空;到10月5日,应腾空的1296户内屋拆迁户中,完成腾空1289户,腾空率达99.45%;至11月4日,完成了1315户拆迁房屋产权调换或货币补偿。整个拆迁工作比原计划提前3个月完成,创造了全市拆迁工作的奇迹,被省建设厅等有关部门称为旧城改造工作的典范。
红椿巷区域旧城改造过程中,全国主流媒体高度关注,并作了大量跟踪报道,对红椿巷区域和谐拆迁的实践过程都给予了充分肯定,新华社曾以《民主拆迁:“拆”掉了看不见的“墙”》为题报道,在省内外引起极大反响。
如今,红椿巷区域旧貌换了新颜。昔日阡陌,栋起连云;商贸繁荣,宏图再展。当我们迈向新时代的同时,也在回顾着当年的改革攻坚,拆迁历程历历在目,时时盘点、收获,更加反思、激励,东阳广大干部群众无不感慨万千。
红椿巷区域位于东阳老城区核心区块,因为岁月的洗礼,这里却是衰败、破旧、杂乱,环境在不断恶化,交通日益堵塞,安全隐患多,老城区活力渐失,其落后面貌与周边区域的快速建设和发展形成了极大反差,群众要求实施改造的呼声非常强烈。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做出了顺应民心、合乎民意、改善民生的重大决策,精准把握住了东阳城市建设发展的要脉。
红椿巷区域旧城改造的成功,是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团结奋斗的一次伟大实践,不仅破解了红椿巷区域旧城改造工作这一难题,而且对东阳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今天的东阳,天渐蓝,河始清,地变绿,路畅通,一座美丽的城市正在崛起。可以说,40年的改革开放,使东阳城市建设创造出了新的辉煌;40年的改革开放,让东阳城市建设昂首跨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档案记录历史,见证社会发展,反映时代变化,体现人民生活方式变革和生活追求。改革开放40年来,档案自身的功能定位、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手段、工作网络格局等,与我们的时代发展一样,同步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
从1万卷翻阅到28万卷
城建档案记录着城市变迁与发展
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纪录。它与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科技的发展变化同步,档案自身的发展变化既见证社会变化,又是社会变化的具像表现之一。
1992年时,金华市城建档案馆只有1万卷档案,而今多达28万卷。它忠实地反映了金华城市从1985年时10平方公里建成区到目前近百平方公里建成区的惊人变迁,档案上金华老城、八一路、中山路、解放路、通济桥199l年底那场大拥堵、五一道口等一幅幅老照片,今昔对比如此强烈,也勾起无数人脑海中的记忆。
城建档案以它独特的视角记录着城市的变迁,留存着城市的记忆,探寻着人们心中封存已久的疑问,而城建档案馆也随之摘下了神秘的面纱,以生动、鲜活的面貌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之中。
金华市城建档案馆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是以城市为单位的专业档案馆,主要负责接收、整理、保管全市应当永久和长期保存的城建档案,并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利用。目前馆藏数量约为28万卷。近年来,考虑到档案利用多元化的趋势,注重民生保障、生态环境、城市规划、地下管线等多方面档案的收集,不断扩大馆藏范围,丰富馆藏内容。面对档案利用者纷繁芜杂的特殊要求,自2018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双套制”档案接收和声像档案接收,加大新型载体档案的接收,不断改善馆藏结构,提高馆藏质量。
“维护史实,优质服务”是金华市城建档案馆的服务宗旨。围绕这个主题,城建档案馆着力于加强公共服务能力,深化城建档案的有效利用,近年来不断完善馆藏档案的利用制度,依法向社会提供档案查询利用服务。
为优化档案查询服务,结合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金华市城建档案馆推出网上预约查档服务,办事群众只要直接登录金华市城建档案馆官方网站点击“预约查档”,即可进入预约界面,还可以通过快递将档案资料送至指定地址,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最多跑一次”。
改革开放40年来,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政府部门、建设单位和社会公众对档案的利用需求,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成为金华市城建档案馆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金华市城建档案馆针对资源建设开展的的信息化工作主要体现在对电子文件的接收与利用。2015年逐步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扫描,2016年年底前完成了数字化(一期)任务,共扫描54448卷,2017年6月开始开展数字化(二期)项目,预计到2018年11月底完成该项目,完成后馆藏档案数字化率将达到65%;2018年开始全面开展数字档案和声像档案的接收工作,实现实体档案和电子著录数据同步进馆。档案资源管理系统全面优化。金华市城建档案馆对档案资源的管理分为内网和外网。内网拥有城建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已经运行5年,今年,城建档案馆将对其进行升级改造,通过优化该系统,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效率。同时,为防止档案数据的丢失和误删,金华市城建档案馆还开展了档案数据备份工作,采用多种备份方式,做到每周一次备份。
新时代,金华市城建档案馆将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断适应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新需求,以更高的标准推动发展,更好地为金华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服务。
档案记录历史,见证社会发展,反映时代变化,体现人民生活方式变革和生活追求。改革开放40年来,档案自身的功能定位、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手段、工作网络格局等,与我们的时代发展一样,同步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
从1万卷翻阅到28万卷
城建档案记录着城市变迁与发展
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纪录。它与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科技的发展变化同步,档案自身的发展变化既见证社会变化,又是社会变化的具像表现之一。
1992年时,金华市城建档案馆只有1万卷档案,而今多达28万卷。它忠实地反映了金华城市从1985年时10平方公里建成区到目前近百平方公里建成区的惊人变迁,档案上金华老城、八一路、中山路、解放路、通济桥199l年底那场大拥堵、五一道口等一幅幅老照片,今昔对比如此强烈,也勾起无数人脑海中的记忆。
城建档案以它独特的视角记录着城市的变迁,留存着城市的记忆,探寻着人们心中封存已久的疑问,而城建档案馆也随之摘下了神秘的面纱,以生动、鲜活的面貌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之中。
金华市城建档案馆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是以城市为单位的专业档案馆,主要负责接收、整理、保管全市应当永久和长期保存的城建档案,并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利用。目前馆藏数量约为28万卷。近年来,考虑到档案利用多元化的趋势,注重民生保障、生态环境、城市规划、地下管线等多方面档案的收集,不断扩大馆藏范围,丰富馆藏内容。面对档案利用者纷繁芜杂的特殊要求,自2018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双套制”档案接收和声像档案接收,加大新型载体档案的接收,不断改善馆藏结构,提高馆藏质量。
“维护史实,优质服务”是金华市城建档案馆的服务宗旨。围绕这个主题,城建档案馆着力于加强公共服务能力,深化城建档案的有效利用,近年来不断完善馆藏档案的利用制度,依法向社会提供档案查询利用服务。
为优化档案查询服务,结合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金华市城建档案馆推出网上预约查档服务,办事群众只要直接登录金华市城建档案馆官方网站点击“预约查档”,即可进入预约界面,还可以通过快递将档案资料送至指定地址,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最多跑一次”。
改革开放40年来,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政府部门、建设单位和社会公众对档案的利用需求,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成为金华市城建档案馆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金华市城建档案馆针对资源建设开展的的信息化工作主要体现在对电子文件的接收与利用。2015年逐步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扫描,2016年年底前完成了数字化(一期)任务,共扫描54448卷,2017年6月开始开展数字化(二期)项目,预计到2018年11月底完成该项目,完成后馆藏档案数字化率将达到65%;2018年开始全面开展数字档案和声像档案的接收工作,实现实体档案和电子著录数据同步进馆。档案资源管理系统全面优化。金华市城建档案馆对档案资源的管理分为内网和外网。内网拥有城建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已经运行5年,今年,城建档案馆将对其进行升级改造,通过优化该系统,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效率。同时,为防止档案数据的丢失和误删,金华市城建档案馆还开展了档案数据备份工作,采用多种备份方式,做到每周一次备份。
新时代,金华市城建档案馆将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断适应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新需求,以更高的标准推动发展,更好地为金华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服务。
加快企业转型发展,搭建国内首个全开放、全产业链建材集采平台。为逐步降低建筑企业采购成本,不断规范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促进东阳建筑产业做大做强。2018年5月份,东阳市政府出资3971万元,占总股本56%;建筑产业发展联盟企业出资3120万元,占总股本44%,共同组建成立了东阳建筑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建材集中采购平台)。
全国创“鲁班奖”最多的县级市
东阳建筑产业的发展与实践,充分体现了东阳“精工善艺、大气包容、创新图强”的人文精神,为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2001年东阳完成建安产值106.4亿元,成产省内首个产值超百亿元县级市;2010年完成建安产值1017.9亿元,成为全国首个产值超千亿元的县级市;2017年完成建安产值2573亿元,总量连续九年名列全国县级市首位。截至217年底,东阳有各类建筑企业325家,其中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6家,一级企业67家;建筑业从事人员超过15万人,其中注册建造师7215人,施工技术管理人员4.5万余人,施工队伍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境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市累计创“鲁班奖”40项,为全国创鲁班奖最多的县级市。
永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作为城市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战斗者,积极履行部门职能,主动承担起建设任务,真抓实干,扎实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优雅城市”的实现不断奋斗。特别是近几年,经过不断开展制度创新、流程创新和技术创新,永康市的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取得了“质的飞跃”。
城市建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永康要把古丽州装扮得更优雅
永康古称丽州,位于浙江省中部,隶属于金华县级市。永康历史文化悠久,建县已有1700多年,是一座以工业发展为主要动力的城市。解放初期,永康城区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人口约1.3万,经过近20年的发展,城区建成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达70万左右。永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作为城市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战斗者,积极履行部门职能,主动承担起建设任务,真抓实干,扎实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优雅城市”的实现不断奋斗。
加强工程建设,致力于完善城市功能
优化城市道路,大力治堵。用四项措施、四项工程治理交通拥堵,消灭“断头路”,减少交通堵塞的压力,分别是打通北三环(330国道-北三环段)、龙川东路延伸工程、南苑西路建设工程、松石西路工程。投资5000万元,对城区12个道路交叉口、易堵路口路段进行改造。另外,通过改造建设主城区1.6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围合路段、2.2万平方米的人行道、3.5公里长的三江六岸景观(一期),打造建设20KM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南溪湾生态湿地景观公园绿道。栈道桥梁面积约4263平方米、园路铺装面积约10.05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部分区块的建设程序报批工作。
推进绿道、公厕民生建设。目前,我市绿道网建设总长度为160公里左右。2017年新增绿道21.26公里,2018年将新增绿道30公里。我市共有行政村710个,农村公厕改造任务数1243座,占金华总任务数15.47%,在金华各县(市、区)中改造任务最重。目前,已累计开工703座,占总任务数的56.56%;已完成166座,占总任务数的13.35%。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该工作是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任务。永康市建设局坚持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大力开展“三江六岸”景观提升、南溪湾生态湿地公园、西塔公园、北三环两侧绿化带、龙川东路沿江绿化等重点工作建设。计划在2018年底,使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5平方米以上,绿地率达到36%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1%以上,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加强服务改革,致力于“最多跑一次”
以省建设厅目录为标准,把62个服务事项和29个权力事项全部进驻365行政服务中心,除受法律程序限制的1个事项外,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2017年,永康市建设局撰写的“最多跑一次”调研论文荣获金华市“优秀征文”奖,金华各县(市、区)获此奖项的论文仅7篇。
实现施工图联审。出台实施方案。联合行政服务中心、发改局等十个部门单位,于2017年10月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决策部署全面推进施工图联合审查的实施意见》。实行一窗受理。委托金华市建设局统一招标,确定图审机构,推行网上电子图审;定期对图审机构进行考评,把图审机构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与服务费用相挂钩,以缩短审查时间、提升审查效率。加强跟踪回访。与上级建设部门、图审机构、项目业主等保持沟通,及时掌握问题,保障施工图联审工作有序开展。截至目前,共受理施工图联审170项。
推进城镇住房保障服务改革。针对公租房申请时,8个部门纸质联审环节效率滞后的问题,永康市建设局推动公租房网上申请审核系统建设。与建设银行金华市分行多次对接联系,利用该行新研发的公租房租赁管理服务系统,并结合省建设厅自主开发的软件,实现了各部门数据、资源共享。目前该项工作已开始试运行。结合多部门反馈意见,拟定了《永康市公共租赁房保障管理实施细则(意见征求稿)》,着力优化办理环节,使审批事项进一步趋向同步。实施后,公租房申请从受理到保障资格确认的时限,将由原来的几个月缩短为不超过38个工作日。取消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申报材料和主管部门可以通过部门协同掌握的资料,并积极探索实行网上受理和“零资料”受理。
推行“八统一”标准进行网上办理。对列入投资项目行政审批目录的网办事项,严格执行在“投资项目2.0在线审批平台”上申报、办理,其他涉跑事项全面实行在“政务服务网一窗受理云平台”上网上办理,并及时推送办理结果信息,积极推进电子印章的使用。对于高频率办理事项,依托省建设厅及省政务服务网,推出手机APP,在政务服务网上受理。
加强行业监管,致力于完善体系建设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设立投资项目综合窗口。将相关部门审批职能整合入驻到行政服务中心,统一进行工程建设项目的受理、审批。开展并联审批,将整个审批流程分为立项(备案)、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3个阶段,分别由发改、规划、建设牵头。试行“标准地”出让制度。要求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地震安全性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价、水土保护方案、水域调整方案、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评价、考古调查勘探等工作,为项目尽快落地实施奠定基础。
促进建筑行业健康发展。截至目前,我市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共61家,其中,特级资质1家,一级资质企业11家。上半年,我市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0.8亿元,同比增长2.1%。一级及以上5家建筑工程总承包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5.76亿元,同比增长8.2%。近期,出台了《永康市建筑业企业红、黑名单管理实施办法》,修改下发了《永康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评标办法》,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严肃处理违法违规行为。对不履行法定职责、工程管理不善存在不良建筑市场行为的11家企业予以市场行为处理,7家企业给予不良行为记录并予以公示,分别停止其在永康市范围内招投标资格3个月~2年,暂停7名项目经理(总监)在我市承接工程业务的资格。
推行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制定了《关于印发加快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和《永康市绿色建筑专项规划》,明确一定规模以上的政府投资项目,全面实施装配式建造。2018年,我市已新开工建设2个装配式建筑项目。推进新建住宅全装修。明确市域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和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区域内新出让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部实行全装修和成品交付。今年新出让的2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在土地出让合同中约定,要求实施住宅全装修,建筑面积约15.6万平方米。
金华市传统村落保护建设剪影
近年来,金华市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省建设厅的正确领导和专业指导下,积极创新思路,不断推进传统村落保护机制建设,加快推动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建设,认真谋划“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研讨会”和“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培训班”,组织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全国征文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努力探索传统村落科学发展之路,为“两富”、“两美”金华建设增色不少。
首届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研讨会。2015年12月3日至5日,由金华市人民政府、省建设厅主办的首届“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研讨会”在义乌市顺利举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省建设厅领导到会指导,国家七部局传统村落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曹昌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阮仪三等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就当前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存在问题、规划编制、保护措施、发展模式等进行交流发言,相互借鉴。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培训班。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培训班于2016年6月在义乌市顺利举行,住建部总经济师赵晖,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冯骥才,住建部村镇司司长张学勤,省厅领导和来自各省负责村镇建设的同志等200多人参会。会议解读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政策,讲解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技术和相关工作要求,交流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经验,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具有建设性意义。
首届“传统村落保护”全国征文大赛活动。为增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共识,挖掘传统村落资源和潜力,金华市积极探索传统村落保护的大众载体,营造传统村落保护的社会氛围。首次组织开展了“传统村落保护”全国征文活动。由市政府和省建设厅联合主办,通过定向邀请和公开征集两种方式进行传统村落保护的全国性论文征集,为工作研讨和政策制定等提供依据。共收到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100多篇,选出43篇于2017年印刷出版。◆